臨沂兒童語言康復中心
臨沂的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已經5歲了,沒有上過一天幼兒園,因為這些年來被各個幼兒園退學,拒絕了很多回,連他們自己都記不清求過多少次了,因為孩子說話的問題,小時候還能學著叫爸爸媽媽,后來基本很少說話,因為孩子自己也知道他說的話和別人不一樣,別人聽不懂,而他自己也無法理解別人的說的是什么,語言交流就此關上了孩子與外界溝通的大門。
在別的孩子5歲左右時,已基本具備使用常用語言與人交流。但是這個孩子因為語言障礙卻缺少這些能力,他們在理解、話語、表達自身需求、學習新知識等方面存在不同差異的障礙。
優道言語矯正專家介紹,兒童語言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理解,二是語言的使用。只有先理解,才能會運用。而0-5歲的孩子正是理解思維的發育階段,因此這一時期的語言刺激和訓練對孩子的成長非常必要。
在一歲以內,父母就應該注重家庭環境和外界教育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日常對孩子的語言訓練應著重于主動對孩子說話,即使是1-3個月的嬰兒,也會對聲音有聽覺反應,能辯別聲音的來源,會咿呀發聲,能辨別講話人的感情等。父母不要忽略了這一時期孩子語言發展的必要條件,多給孩子聽豐富多彩的聲音,包括音樂、兒歌、故事、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等。不要給孩子限定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也不能只給孩子單調的聲音刺激。孩子最喜歡看微笑的人臉,所以,家長要多對孩子說話,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新鮮刺激。總之多多從孩子的“五感”出發,科學的調動孩子的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嗅覺等感官組織,讓孩子的語言全方位協調發展。
一些孩子在語言發育階段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哪和障礙,孩子會說話以后,家長不要只滿足于教他們認字、背詩等,應注意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體感。因為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較差,雖然話多,但大多說話無條理。本體感差的孩子,動作拖拉、笨拙,大腦對聲帶、舌頭、嘴唇等肌肉控制不良,容易造成思維快于語言,而形成大舌頭、口齒不清、口吃等。
有些語言障礙是由于智力障礙造成的,如說話晚、發音不清、不能理解別人說話等,這就需要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智能訓練和開發。兒童孤獨癥造成的不說話、不與別人溝通等語言障礙,則需要特殊的心理訓練來矯正,機械地訓練孩子說話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孩子的語言訓練要越早越好,家長要積極求教于心理醫生進行科學指導。
如何針對特殊需要兒童的語言障礙進行康復成為教育康復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同時父母作為孩子的撫養者、教育者的第一人,更應該學習和借鑒普通兒童語言習得的規律,為寶寶的未來教育學習生活打下基礎。
【部分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網絡搜索,版權歸版權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