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只要仔細觀察聽覺障礙、弱智、孤獨癥、學習等障礙兒童的言語行為,會發現,這些兒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語缺陷。
例如:
有的孩子說話鼻音很重,龍、濃、喉、用等字發音時鼻音特別的重以致含糊不清。
還有的孩子某些特定的聲母l/n、D/T不分,把姥姥說成腦腦。
有的所有字都說的很含糊,吐字發音和正常普通孩子差異很大。
有的孩子快5歲了,對事物表達能力低下,不但詞語積累少,甚至語言思維遠遠落后。
更嚴重情況下,像聽覺障礙兒童和孤獨癥兒童甚至完全沒有口頭表達能力。
他們都是語言障礙兒童,他們的語言學習遇到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
這些言語行為的缺陷屬于什么性質的表現?如何界定語言障礙呢?如何分類呢?
言語康復科研學者對兒童語言學習的主要理論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意見
1、先天語言能力說:人出生時都帶有語言學習天賦。該能力是人類大腦中特有的、專門用于處理語言的結構。語言學習裝置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一套包括若干范疇和規則的語言普遍特征;先天的評價語言信息的能力。
2、行為主義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語言主要是語言行為,即語言是在適合的刺激、反應和強化中習得的行為。如兒童模仿別人說話并自動強化自己的試探性言語行為,語言的發展始于兒童最初發出的一些偶然的試驗性的聲音,這些聲音由其父母有區別地加以強化。復雜的句子也是通過不斷強化和累積而逐步習得的。語言結構也可以通過強化而掌握。
3、認知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認知系統適當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語言學習能力只是認知能力的一種。認知發展先于語言發展,語言發展以最初的認知發展為前提,語言是認知發展的結果。
4、信息加工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語言是一種有機體的信息加工,是一個從外界刺激接收信息開始、經過信息加工編碼、然后儲存、再提取的過程,每個過程都有腦神經與各個感覺器官的配合,出現問題時即會出現語言障礙。
5、社會互動理論:社會互動理論認為人類語言產生于社會性的語言交往。語言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因為受到周圍社會互動的激勵。環境及社會經驗是語言出現的決定性因素。理論強調語言的引導和成人語言樣板的重要性。因此,兒童交談的對象對其語言習得非常重要。
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觀點論述了兒童語言學習的發生原理和學習過程,給兒童語言障礙康研究提供了一些參考價值。
更多信息請參考:兒童語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