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說話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說話是通過語音載體傳遞信息的溝通交流方式,發音是說話的基礎,但兒童剛學說話不可能把所有音發準,而是需要長期的發音練習,一般兒童從6個月左右開始咿呀學語,到了三歲以后才能真正做到發音完全準確,而如果有某些因素影響了這個過程,就可能造成發音的完善過程沒有在正確的時間段內完成而延續下去。
那么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發音的完善呢,讓我先來了解一下發音的原因,以及為什么孩子不能剛開始說話就把音發準。
語言首先是一種后天技能,不僅僅是說話,還包括寫字、肢體語言等,如果一個孩子脫離人類社會,沒有任何語言環境,是無法學會屬于人類的任何語言的。
而發音首先是一種動作,其實和身體其他動作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更加復雜一些。
雖然生物學對大腦的了解還有限,但我們還是可以知道大腦的某些部分和語言有關,比如運動性語言中樞位于主側大腦半球額下后部靠近島蓋處,即布魯德曼第 44、45 區,由法國外科醫生、神經病理學家、人類學家皮埃爾·保爾·布羅卡發現,又被命名為布洛卡氏區,如果此區域受損,就可能導致發音器官的運動功能受到影響,發音動作無法正常完成,從而造成發音不準。除了運動性語言中樞還有聽覺性語言中樞、書寫性語言中樞以及視覺性語言中樞,總之大腦中語言中樞受損會影響語言的各種功能,腦因素造成的語言障礙并不少見。雖說某些損傷我們現在還無法修復,但對兒童來說,大腦在生長發育的過程,所以這些損傷可能會隨著大腦的生長發育得到緩解和改善,但這些損傷如果波及到語言中樞,比如運動性語言中樞,必然給語言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能及時進行語言訓練,不僅能促進語言發育,也會給促進大腦發育,把傷害減小到最低,而如果兒童早期的對大腦造成的損傷程度較小,也有可能對其他方面沒有影響,只對語言功能產生影響,而如果造成損傷之際,孩子還沒有開口說話,這種損傷也可能被家長忽略,比如比較輕微的新生兒缺氧。
發音的過程首先是大腦下達指令,但學說話的過程,首先是靠聽覺系統聽到語音才能進行模仿,聽不到是沒辦法正常學會說話的,聽不清即使學會說話學到的也是不清楚的發音。這里對造成聽力損失的原因及分類就不詳細介紹了。
其實發音是要配合氣流的,氣流要帶動聲帶振動,也要配合舌、腭、咽、唇、齒等發音器官的動作對共鳴進行調節,所以包括呼吸系統以及上述發音器官都對發音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們決定了一個音素不同于另一個音素的差別,比如聲帶是否振動、送不送氣、舌頭的位置和動作,牙齒及口型、聲調的變化等等。
關于音素與語言學相關的知識,這里只簡單說明一下,可以認為一個音素對應的是一個最基本的發音動作,經過語言學家的分解,大多數語言一般都有幾十個最基本的發音動作,這就對發音動作的精細程度要求非常高,也就是對發音器官的肌肉功能的要求非常高,肌肉需要長期的練習才能滿足做出準確發音動作所需的力量和協調性。
如果發音器官的結構有異或者有某些原因影響了發音器官功能的完善,就會對兒童語言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上腭先天性裂開會使準確的發音動作沒有可以完成的基礎條件,在經過修復以后由于和正常兒童可能已經拉開了距離,一般都要進行語音訓練才能及時得到準確的發音。其他缺陷或損傷大多也可能對兒童語言發育造成影響,即使問題解決了,也和正常兒童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會發現改變自己的發音會很困難,不僅僅是語言障礙,很多在方言環境中長大的人也是如此,年紀越大想學標準的普通話就越困難,就像說英語無法說得標準一樣,這是我們要學的發音中有些音素是原來的語言環境沒有的,也就是這些發音動作從來沒做到,而隨著年齡增大發育中的肌肉生長就會停止,功能(包括力量和協調性)已也就越來越固化,再加上語言習慣的問題,自己想改正就很難了。
但發音也是動作,只不過其他部位的肌肉功能可能通過自己練習得以改善,實在比較高的技巧還可有訓練師,而發音動作的訓練就不太一樣了,首先少有人去研究,另外研究的過程要難得多,加上引起發音問題的原因復雜多變,使得整個過程涉及到生物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十幾個學科的知識,不過對于語音矯正師來說,在相關知識的輔助下,加上足夠的經驗,無論是青少年兒童還是成年人,都能有效對其發時器官進行調節,使其做出準確的發音動作。當然對于孩子來說,在語音矯正師的幫助下,得到準確的發音將會更容易,而且及時解決語言問題,也可以避免語言問題對健康成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