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歲小孩說話不清楚怎么辦,是正常現象還是語言障礙?
首先先了解一下兒童語言發育階段特征
1、0-6個月:從出生開始,孩子就會聆聽人們發出的各種聲音并觀察人民如何互相交流,從中獲取語言信息。
2、6-12個月:咿呀作語階段,又稱“先聲期”。到孩子8個月時發聲練習達到高峰,并會改變音量和音調以模仿真正的語言,發出清晰的音節。
3、1-1.5歲:這個時期的語言特色是說單字,能用手勢、表情輔助語音來表達需求,能以動物的聲音來代替其名,會模仿自己聽到的聲音,醫學上成為“回音語”。
4、1.5-2歲:這個時期的幼兒開始知道“物有其名”,喜歡追問物體名稱,字句積累迅速增加。有些發音可能不夠準確,但隨著父母的引導糾正,逐漸會趨于正常。
5、2-2.5歲:會用你、我、他等人稱代詞,開始接受母語所表現出來的獨特語法習慣,會用感嘆句、疑問句表達感情。
6、2.5-3歲:這個階段的兒童已經回使用復雜句子,喜歡提問,求知欲強,語言越來越豐富,發音也越來越準確。
7、3-4歲:這時屬于兒童語言發育的高峰,語言逐漸趨于完備,發音基本準確,會用一切詞類,并能從成人的語言中發現語法關系,修正自己暫時性錯誤的語法,逐漸形成真正的語言。
8、4-5歲:語言發育完成,發音準確,說話流利,他可以繪聲繪色的講故事了,不僅可以表達身邊發生什么事情,描述他們想要什么,甚至是一些夢想幻想等深度思維交流。
從1-8只是針對不同階段的語言發育特征,只是普遍的一個參考標準,但是畢竟每個人孩子都是有個體差異的,不同的兒童差別屬于正常現象,但如果明顯落后同齡、同性別正常兒童的標準,有可能就事于語言發育遲緩。
一般正常寶寶3歲左右發音就基本準確了,5歲左右無論從發音還表達上都已經接近成熟了,缺少的只是更豐富的詞匯量和語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進一步完善。
當然不同的孩子語言發育的情況有快有慢,這和孩子的先天因素、成長環境等都有著很大關聯,那么如何判斷寶寶的發音不準是不是語言障礙,到底需不需要干預?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發音的原理及造成發音準的原因。
每一種語言中都有很多音素(語音最基本的單位),普通話中就有三十幾個,每一個音素對應一個發音動作,這些發音動作主要是舌、腭、咽等發音器官的動作,要求精度非常高,剛出生的嬰兒這些發音器官的肌肉力量和協調性都不夠,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準確發音的標準。
但如果有外界原因造成了發音器官的結構或功能的異常,就會造成發音上的不準確,比如先天腭裂造成的上腭結構不完整,對腭咽閉合以及舌與上腭的接觸都可能產生影響,同時還可能產生口鼻腔連通,造成共鳴的異常,從而造成很多發音沒有發準確的基礎,而上腭通過手術修復后,有了完整的結構,但發音器官的功能還不滿足準確發音的標準,一般都要經過語音矯正訓練才能得到準確的發音,特別是對那些手術較晚的孩子,錯誤發音已形成習慣,不經過語言矯正,想自然恢復基本不可能了,這種發音基本會持續到成年。
除了先天腭裂,像聽力障礙、腦疾病或損傷以及其他很多種原因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發音器官結構或功能的異常,最終導致發音不準,除此之外,發音器官本身的功能的異常也會導致發音不準,這些發音不準屬于語言障礙。
但實際上很多原因并不容易發現,比如隱性腭裂、中輕度聽力障礙等病理因素,而發音器官本身功能問題就更難判斷了。
這就需要語音病理學的幫助,需要擁有深厚的語音病理學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矯正經驗,不同原因造成的發音問題會有不同的表現,可以對孩子進行語音檢查,再進行語音病理學分析,進而判斷造成孩子發音不準的原因。
其實大多數語言障礙者隨著年齡的增加,錯過了最好的語言發育時期,想自然改正錯誤的發音客觀上不是易事,而且他們還可能因為語言問題產生心理障礙,變得自卑內向,更少和人說話,不進行矯正,很可能影響一生。
因此,判斷孩子的發音不準是正常現象還是語言障礙,或者進一步判斷到底是什么類型的語言障礙,除了與同齡的孩子對比,了解正常兒童的語言發育,最好能進行語音檢查,借助語音病理學進行更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