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璐長得很漂亮,帶著笑容,表面看上去是個很樂觀開朗的女孩。
“你好,你可以叫我李老師。”李老師笑著伸出了手。
“你好!……”年輕的女孩兒也伸出了手露出可愛的笑容,卻只說了“您好”下半句就欲言又止了,片刻的停頓與尷尬之后才以很低的聲音說出了“倚襖師。”
沒錯,又是一個L音不準的年輕女孩兒,又是一段大同小異的痛苦經歷。
“上學的時候特怕襖師,主要是怕和他們打招呼,說不清楚感覺特別丟人,不說又怕他們覺得我沒倚貌……”
女孩似乎也明白了來優道言語康復研究院就不要太在意那些字音了,但遇到那些字音時還是很不自然的樣子。
“……有男孩子向我表白我都不敢回應,找工作自己的姓名都說不出挨,太痛苦額……”
三天后……
“明天我真的可以畢業了?”女孩兒有些不敢相信,但她說的話里,“了”的輕聲都已經很熟練了。
三四天的時間,讓困擾女孩兒十幾年問題迎刃而解,也許是幸福來得太突然,女孩兒看上去有點不知所措。
好一會她才終于開心地自顧自笑起來,還捏了一下自己的臉,似乎想用痛覺驗證是真實與夢境的界限,而她的視線焦點卻似乎完全在精神世界幻想出來的美好事物中——
那也許是一份好工作,也許是美麗的愛情,總之,是未來的無限可能性。我想是這樣的。
人生往往就是如此,一個音素發不準,看上去似乎無所謂,當然對于一些人可能也真的不會在乎,但相信大部分生活在這個時代并親身經歷過的人很難不對此產生如鯁在喉、如芒在背的感覺。
因為那意味著個人形象巨大損失,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又恰恰是一個注重形象的時代。
這對孩子來說,可能意味著被嘲笑,對青年人來說除了被嘲笑外還可能意味著失去和男神(女神)的可能性,對成年人來說,可能還多了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擔心……
哪怕對于老年人,也可能是一生的遺憾,曾經就有位老人希望在自己的余生里,有機會在外祖母的墳前喊出一聲“姥姥”。
所以,了解了他們的內心,請不要嘲笑他們,哪怕他們僅僅是——L音不準。如果他們還不知道,告訴他們,短則幾日、多則幾周,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完美解決,我們是優道言語康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