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負擔的形成
成人反應性口吃多由少兒生理性口吃發展而來。兒童期最初都是無意識的,后期有部分兒童會逐漸產生心理負擔直至最后形成口吃意識而轉化為發展型口吃。
口吃意識的產生受內因和外因雙方面的影響:
外因:周圍人(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的提醒,喚起了本人對口吃現象的注意和克服意識。
內因:性格因素。多數口吃者有著過分追求完美或內向的性格有關,比較在意自己在人前的表現和不允許自己有失誤現象,久而久之形成了對口吃的心理負擔。
由于擔心口吃再出現,拼命地想掩藏口吃,結果導致了言前的強烈的緊張和恐懼感,使自己說話前發生了注意力的錯誤分配(內容、順序、表情、動作→千萬別口吃、可能要口吃、哪個字可能要說不出來)。語言的表達是依賴于語言中樞的興奮性的,注意力的錯誤分配,導致了語言中樞的抑制,口吃出現的可能性增加。
2、形成“恐懼→口吃→更恐懼→更加口吃”的惡性循環
(1)注意力的錯誤分配導致口吃現象的進一步增多
正常的語言表達過程依賴于思維的連續性和語言中樞的高度興奮,連續的思維——語言中樞興奮——語言中樞與運動中樞相連系——支配發聲器官的運動神經興奮——發聲器官動作發聲。
(2)由于無意義的努力,造成某些肌肉和聲帶的痙攣。
(3)惡性循環的形成 這次口吃的出現,又必然加重下次講話前的緊張——這就是口吃意識與口吃現象之間的惡性循環。這也是口吃者往往總是在自己最擔心口吃出現的場合出現口吃的原因。